上傳日期:2014-08-16 09:57:31
系統分類:新聞
作品版權:原作者版權所有,禁止匿名轉載;禁止商業使用;禁止個人使用
作品《蝕》
作品《古都》
2008年,陳亮和朋友在金融廣場為汶川地震義賣自己設計的T恤。
設計師陳亮
文/佛山日報見習記者周月華
圖/受訪者提供
在3000多個作品中突圍而出,32歲的佛山設計師陳亮,憑借作品《蝕》獲得首屆中國霧霾公益海報創作大賽的最高獎項——專業組全場大獎,其另外兩幅作品《人為災難》和《古都》也在專業組評審提名獎中各占一席。前日,陳亮在接受佛山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10年來,公益設計給他帶來了快樂,將會在公益創作這條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希望能舉辦公益作品展
對于作品《蝕》,陳亮稱,密密麻麻鋪在畫面上的是顯微鏡下的細菌,覆蓋著一個人的輪廓,形成一個被霧霾籠罩著的人。他認為,許多設計師會從感性的角度思考霧霾對身體的傷害,但相比起傳達美,公益廣告更應該傳達一種啟示,作品《蝕》就是要給觀眾形成一種視覺與心理上的壓迫感,使他們意識到環境惡化帶來的危機。大賽評委德國著名設計師克勞斯·海瑟對《蝕》這幅作品如此評價:“數不清的霧霾細菌病毒封鎖著每個人的視線,賦予中國大城市一張共同的臉,難以接受但卻是事實。”陳亮感嘆,克勞斯·海瑟就是他的“知音”。
這幅只用時一天完成的作品獲得全場大獎,顯然超出了陳亮的預期,他笑言當初朋友打電話來告訴他時,還以為朋友在開玩笑。
目前,大賽的入圍作品已相繼在西安、大連等地巡展,陳亮很希望能夠在佛山舉辦公益作品展,但他坦言并不容易,資金將是一大難題。
設計師的使命是教育公眾
陳亮有個筆名,叫陳知白,意即知曉是非黑白。來自貴州的他2003年從貴州師范學院畢業,原本人生路會一直循著教師這個職業走下去,可是喜歡做設計的他希望自己能走向更大的舞臺。無奈這個想法并沒有獲得家人的支持,于是他懷揣著500元來到佛山,下定決心不成功就不回去。當時的陳亮對工作要求很低,只要包吃包住,于是他得到了人生第一份關于設計的工作,并且在這個要求“吃苦耐勞”的行業一干就是10年。
經過10年的奮斗,陳亮不僅獲得了許多設計獎項,還在佛山成立了自己的設計事務所。他直言,商業設計只是為了生存需要,設計師的使命是教育公眾,“公益設計能更多的發揮創意,更純粹,更趨近于藝術,成品出來后也更能讓自己感覺到快樂”。
近年來,陳亮一直都有接觸公益活動。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他除了捐出1000元外,還聯同設計師朋友設計公益T恤,并印制了1000件,在金融廣場義賣。他記得,當時一件T恤的成本20~30元的T恤,義賣時有人只肯出5元,但也有人花400元買一件,很快1000件T恤全部賣出,籌到近2000元。他將義賣所得捐給紅十字會,并將收據貼在金融廣場上,“給市民一個交代”。
對話陳亮
用作品傳遞正能量
記者:你認為這個霧霾主題公益海報設計大賽的意義在哪里?
陳亮:這個獎的意義在于引起公眾關注,引發人們對于污染的思考,因為現在很多人還是覺得這些東西離自己很遠。設計師有義務把社會需要認知的東西,通過夸張、形象的方式表達出來。希望大賽的影響力能擴大。
記者:你認為設計師應該在公益方面做些什么?
陳亮:設計師更應該關注作品本身給大眾的啟示。在中國,遼寧等省的政府層面比較注重設計上的公益,佛山則還有欠缺。佛山設計師是重視公益的,想用作品去傳遞正能量,但目前這個行業力量還是比較小。
記者:你在公益設計方面這么多想法,有沒有考慮過以后的設計工作更多地往公益方面發展,因為目前佛山有不少公益團體都有這個需求。
陳亮:目前還是宏觀上的公益,因為對于我們來說,設計范圍比較廣泛,一般來說難以局限在一些領域。我會在工作之余抽出時間參加公益方面的工作,長期堅持下去。
新聞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