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傳日期:2015-03-05 09:20:30
系統分類:新聞
作品版權:原作者版權所有,禁止匿名轉載;禁止商業使用;禁止個人使用
警方提醒市民:禁帶氫氣球,別在生菜上插香
行通濟時,市民禁止攜帶氫氣球,就連在生菜上插香也不行。昨日,禪城警方發布安全指引,建議老人小孩錯峰“行通濟”,在行進過程中注意保管自身財物,在通過通濟橋時不要逆行,也盡量不要回頭拍照,以免被擠摔倒發生踩踏事件。
溫馨提示:帶零錢輕裝上陣
警方介紹說,今年行通濟的核心區域平均每1米就有1名警察,市民一定要服從和配合現場執勤民警指揮。按照以往經驗,行通濟人流行進速度慢,走完起碼要1個半小時,如果陪同老人或攜小孩行通濟,則可能需要超過2小時。警方建議攜帶老人和小孩的市民盡量在晚上8時前或12時以后“行通濟”。
每年行通濟都會出現游客體力不支或孩子走丟、錢包被盜等情況。此時,應立即向治路執勤民警或附近工作人員求助,民警會第一時間將身體不適者帶離,開啟尋人廣播,或登記辦理相關案件。“在行通濟的過程中,家長要抓住孩子的手,而不是讓孩子拉著大人的手。”禪城民警提醒道,家長要防止孩子被新鮮事物吸引,突然松開大人的手。同時,建議市民只帶一些零用錢,輕裝行通濟。
建議:帶回生菜“引財回家”
警方表示,燃香存在安全隱患,特別是不小心與氫氣球發生碰觸,容易發生火災。因此,市民在“行通濟”時千萬不要攜帶氫氣球,也不要在生菜上插香。警方將專門指派警力在各入口處加強檢查,一律禁止游客攜帶上述危險物品。
根據往年經驗,警方預計行通濟人群最容易在兩個地點出現擁擠,一是在通濟橋上停留拍照,另一個地點在生菜池投擲生菜起哄。屆時,警方將繼續采用在“生菜池”邊設置水滴形水碼區的做法,引導市民避免在“生菜池”前聚集擁堵。在通濟橋面上將安排數十位警員,并在“生菜池”附近搭建高臺,增加喇叭廣告,來疏導人流。
除了增加警力把守,警方還建議市民,在到達生菜池后不要拋擲生菜,而是按照民俗將生菜帶回家中,名曰“引財歸家”。此外,群眾在通過通濟橋時,不要逆行,也盡量不要回頭拍照,減少在橋面和生菜池前的停留時間,以免被擠摔倒,發生踩踏事件。
管制區域居民帶好身份證
為確保元宵節行通濟活動安全有序進行,元宵當日,行通濟路線及緊急疏散通道上的車輛一律禁停。警方表示,今年清理車輛工作較往年提早了2個小時,從當天上午10時至19時,禪城交警部門將組織警力對關鍵道路進行滾動清理,對司機不在場的違停車輛將實施拖車。同時,警方將盡量方便管制區域居民通行。在管制區域內居住的居民需要在管制時間內回家的,可以憑身份證及居住證等相關證明居住地的證件向路邊執勤民警申請打開水馬回家,但只能是讓人進入,而車輛一律不得在管制時間內進入。
知多D
正月十六才是開工日
“元宵節是全國的風俗,而正月十六行通濟是佛山本地的民俗。”佛山民俗專家余婉韶表示,行通濟其實與元宵節并沒有關系,是兩個不同的節日。舊時,正月初一至十五,佛山人還在年節期間,到了正月十六,才正式開始新一年的勞作。在新一年勞作開始之際,佛山人習慣先行通濟,祈求一年順利豐收,大有“開工大吉”之意,因此正月十六行通濟的風俗逐漸形成,綿延至今數百年。
行通濟與“求子”
余婉韶介紹,按照以前史料記載,通濟橋橋前有南濟觀音古廟,后有通運社,橋畔有廣東茶樓、永裕隆酒莊、雜貨店、茅竹店、生果鋪、爆竹鋪、衣紙鋪、當押鋪等。
有民間傳說,有求子心切者,到南濟觀音廟暗扯廟中大油燈掛著的燈帶,有扯著紅帶得女,扯著白帶生男之說。因此,正月十六行通濟的時候,很多婆婆帶新娶兒媳前來南濟觀音廟拜祭。如今觀音廟已經拆除,橋尾拜祭土地神的通運社也被拆除了。
“九出十三歸”藏典當邏輯
古代的通濟橋,橋頭石級共9級,橋尾13級,反映出典當行業中“九出十三歸”的意念。如今的通濟橋上,同樣暗含了這一寓意,只是石階改成了防滑條,行通濟的時候,不妨數一數。
余婉韶表示,“九出十三歸”的意思就是價值十元的東西,九元當押出去,卻要以十三元來向當押店贖回,這是根據當時佛山當押店發展興旺而得來的,僅從這個小的細節,就能體現出古時的佛山人已經有超高的經商頭腦與智慧。
正月十五元宵節,佛山又將是一個不眠的熱鬧夜晚。今晚,預計70萬人將浩浩蕩蕩地跨過那座窄而短卻盛滿佛山記憶的通濟橋。擁擠的人群、轉動的七彩風車、鮮綠的連根生菜,還有那句歷久不衰“行通濟,冇閉翳”的口號,都寄予著佛山人對新一年的期望與美好的祝愿。住在通濟橋附近的老佛山人歐伯幾乎沒有在這天湊過熱鬧,“早已不是我們傳統的行通濟了”。70后的阿超把“行通濟”當成了一項新年任務,正在讀大學的阿婷則把這份熱鬧變成了“同學聚會”……行通濟是神圣的民俗傳統、是習慣?還是狂歡派對,隱藏在熱鬧背后的行通濟內涵究竟是什么?
40、50后 行通濟必須是正月十六
72歲的歐伯是土生土長的佛山人,小時候住在普君墟,通濟橋河邊一帶是他和小伙伴常常玩耍的地方。“原來的通濟橋只是一座小石橋,沒有現在這么寬,也不在現在的位置,應該更靠近現在馬路的位置”,歐伯說,通濟橋下面就是佛山涌。
“為什么現在變成十五行通濟”、“為什么生”,這兩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歐伯,“我以前跟著父母都是正月十六早上行通濟,母親會帶著一些祭品香燭,買兩捆生菜在橋頭拜祭,拜祭完就提著生菜過橋”,歐伯說,小時候并沒有要拿風車行通濟的習慣,反而是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才興起了這個習俗。歐伯回憶,上世紀50年代末,金魚街到金瀾北路的公路開通,通濟橋也就“沾了光”改成了水泥橋,附近的老佛山人正月十六行通濟的民俗也一直延續著。直到1990年代初,普瀾一路開通了,佛山涌被填平,通濟橋也就失去了意義,“被拆剩下橋頭一根石柱”。
對于歐伯說的那根橋頭石柱,60歲的梁姨很有印象:從小就跟著大人行通濟,幾乎沒有斷過,就是那年通濟橋被拆了,但不想丟了這個傳統,就在正月十六到橋頭柱附近走走,在附近的店鋪買個風車,算是“行通濟”了。
“你問我通濟的內涵是什么,我答不出來,但我覺得我們這代人對于行通濟是有信仰的,不是現在這種鬧哄哄的活動。”梁姨說。
70、80后 傳承文化和弘揚慈善
“行,還是不行,真是個問題”,在70后阿超看來,自己對于”行通濟“有著說不出的感受,“行吧,人太擠,只是匆匆走過,似乎沒什么意思;不行吧,又覺得對不住傳統,沒有完成任務一樣”。
70后的阿超小時候也曾跟著父母行通濟,當時已經變成了公路橋,但最高興就是能買只風車,傳統的風車也是難得的玩具。女兒出生后不久,恰好通濟橋也復建完成了,阿超和太太也會帶著女兒“行通濟”。“剛開始那幾年,人也不是很多,我就拖著太太,女兒就騎在肩頭上,一起行通濟,當時覺得挺幸福的。”阿超回憶道,從那時開始,行通濟似乎就成了他們一家人的習慣。
“昨天女兒就問我,今年還擠不擠啊?她覺得走得太辛苦了。我聽到女兒的提問,也開始思考,其實我們為什么行通濟?”阿超說,其實自己也很迷茫,但終歸是一項佛山的傳統民俗,從我的父母,到我,到我的女兒,一代傳一代,總不能丟了傳統文化吧。
而對于80后的義工阿馨而言,行通濟除了傳承文化以外,有著另一種內涵——— 做慈善。過去3年,阿馨都在元宵當天下午就開始在通濟橋附近義賣,或者拿著愛心捐助箱尋求善長人翁捐款。“去年籌了3萬多元,幫助單親特困母親,還挺有意義的”,阿馨說,不知道做慈善算不算傳統行通濟的內涵,但至少在一項傳統民俗中加入了“愛“的元素,“人們說,行通濟要行連續三年,第一年是好奇,第二年是堅持,第三年為完成任務。如果接下來要為繼續行通濟找一個理由,那么做慈善應該是不錯的理由吧”。
90后 比唱K新鮮的熱鬧同學會
正在廣州讀大三的阿婷也是佛山人,難得今年元宵節還沒有開學,她和另外6個高中同學已經約好了要一起行通濟。“以前是相約行花街的,今年大家都還沒有開課,就再約行通濟”,阿婷對于”行通濟“的印象就是熱鬧,歡樂,“同學聚會無非就是吃飯、燒烤、唱k,很難得有這樣的機會,大家就是聚在一起走走路,喊喊口號,也算是一種另 類許愿吧”。
從湖南來佛山讀書的陳杰去年已經跟著本地同學行過通濟了,在他看來,這更像是個大型的廟會,但至于為什么會有這個民俗,大家也是百度了才了解。前天,他和兩個同學認領了一個擺賣攤位,昨天,他們從廣州進了100個風車,打算今晚好好做點生意,當是積累一些經驗。“對于我們這些外地人來說,行通濟就是湊湊熱鬧吧,走一年玩玩就好,說不上有什么特別感受,還不如實實在在做點事”,陳杰說。
專家說
未能深挖內涵申遺兩次失敗
“沒有充分挖掘行通濟的內涵,是行通濟一直不能獲得‘非遺’認可的重要原因。”多位文史專家在談到行通濟兩次申請“非遺”都失敗的原因時,曾這么總結過。
佛山嶺南文化研究院負責人陳恩維教授表示,通濟橋的興廢,就是佛山明清以來城市和文化變遷的一個縮影,反映了佛山科甲興盛、民俗信仰突出的文化特點,也折射了佛山由傳統古鎮向現代化城市轉型的變遷,因而成為佛山帶有地標性的文化空間。
然而,這項讓佛山倍感驕傲的民俗傳統,在兩次“申遺”中都落選了。“行通濟不是沒有價值,而是我們還沒有把它的內涵價值挖掘好”,佛山民俗專家余婉韶認為,慈善是行通濟的一個內涵元素,但不是唯一元素,行通濟在民間信仰、地標文化上仍有整理挖掘的空間。“行通濟民俗文化需要重構,重點是修復相關歷史建筑,以此豐富內涵,”陳恩維表示,行通濟雖然有數百年的悠久歷史,但始終未形成研究專著,文字和影像資料都比較缺乏,以致于人們對其了解過于片面、單一。
最后,祝大家元宵節快樂!
新聞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