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傳日期:2015-07-18 17:03:13
系統分類:新聞
作品版權:原作者版權所有,禁止匿名轉載;禁止商業(yè)使用;禁止個人使用
臺灣設計師周(TWDW)是由民間力量所發(fā)起的設計活動。自2007年,由一群工業(yè)設計師發(fā)起的第一屆臺灣設計師周“Let’s Talk”于臺北信義誠品成功舉辦,獲得超過200位設計師的共襄盛舉。八年來,臺灣設計師周憑借一大群充滿熱誠的設計師、以及喜愛設計的工作者們組成的“臺灣設計師連線”,投注莫大的熱情、精力與時間,辦起每一屆活動。在臺灣設計師周中,可以看見臺灣設計師回歸自身的經驗、思維,職場上累積的專業(yè),以設計詮釋對生活的態(tài)度或文化的關懷,展現臺灣生活設計美學。每一年的設計師周,不僅逐漸凝聚起臺灣設計師的創(chuàng)作意識、顛覆了大眾的設計概念,更逐漸建構臺灣設計在國際上的能見度與品牌。
2015臺灣設計師周將于10月2日至11日在臺北松山文創(chuàng)園區(qū)2、3號倉庫與北向制煙工廠舉行。最近2015臺灣設計師周主視覺標識正式公布。據了解,本年度以EXPLORATION探索為題,主視覺設計師李根稱:“探索的重點在于未知及其帶來的可變化性,強調過程更甚于成果。在這樣的設計思維下,打破方正規(guī)矩,運用動態(tài)的視覺形象呈現探索的寓意。”
李根指出:“設計視覺標識難在于,設計者清楚傳達意涵的造型語言中,讓觀者過于無邊無際的想像便有如純藝術般觀者的各說各話,而設計者在必須控制讓觀者有想像空間,不是看一就是一的情況下,同時必須俱有限度的想像,這就是為什么學習視覺傳達設計科系學生必須學習視覺心理學,符號,造型,視覺語言等科目,能夠掌握透過視覺有如語言工具一般的能力,透過視覺說話。”
據設計師李根講述稱:“層層的視覺表現想到一關又一關的磨練,對于設計者而言,撥開一層層的外衣要探索最內在本質的過程是這個logo要傳達的,而設計者善用造型來設計見,被裁剪的幾何造型像是開始進行探索成果漸漸成形中。六種不同造型角度的圖形,幾種方法呈現可在后續(xù)應用有更多元使用而避免單一的logo要去擔負整個應用系統的大責,一層層的圖形不斷地往外延伸,每一層圖形被拆解開滿畫面,拆開的單一造型本身即可應用,在此起碼有數十種單一造型可供應用,裁減的幾何造型本來取代紙張的長方形的開本造型應用等。”
李根講述2015臺灣設計師周主視覺
一開始設定便認為,設計者所想傳達的探索應該是過程而非結果,一則每個設計者所探索的方向不同自然會有不可預期的結果,這邊要談的是對未知的好奇,因此第一個很直覺得想到小時候在野外探險的經驗,曾經在山邊看到深不見底的山洞,既期待又害怕山洞內的景象與未知的危險恐懼。
其實每次設計視覺形象在確定定案發(fā)布前多帶點小心謹慎,深受現代主義影響的設計背景在設計logo時,使用的元素如果是過于簡單的造型時,如果沒有可解釋的意涵,形式上的撞車可能性極高,問題是,再有意涵想法的logo, 造型的撞車只能徒呼赫赫,因為logo是視覺識別的核心,而視覺的識別中視覺又是必須被識別的第一要素。
企業(yè)識別中的核心————logo,在經歷過六七十年代現代主義洗禮下大量的幾何造型出現,整個形式在七十年代整個走下坡,原因是logo的目的是為了識別,但大量的幾何造型構成的標志在沒有特別俱有意義的內在,雷同的造型到處都是的情況下,過于簡單幾何造型的形式上已經喪失識別的功能,這是整個走下坡的原因。
八零年代末期念實踐時,大一屆的學長手拿香港設計師陳幼堅的作品集,陳先生所設計的logo完全顛覆從我念設計以來所認知的,極其繁復的造型,從中國書畫書借鑒的圖案的現代化造型轉換,中英文字結合的logo等,這些都對我造成很大的沖擊。
后來又看到日本資深設計大師仲條正義說,“不要依賴幾何造型構成的美學”,這句話又是一次撞擊。
這是談何容易的事?能夠遵循現代主義所創(chuàng)造的美學達到某種程度對設計師來說已屬不易,更何況要能不依賴幾何造型而建構美學。
后來理解,不論是幾何造型或是有機造型,重點來自形式和內容的結合,兩者均重要,當然,即便很清楚的內在想法概念,但形式的撞車還是必須避免,畢竟視覺是外在重要的表征,辨識的第一要務。
設計視覺標識難在于,設計者清楚傳達意涵的造型語言中,讓觀者過于無邊無際的想像便有如純藝術般觀者的各說各話,而設計者在必須控制讓觀者有想像空間,不是看一就是一的情況下,同時必須俱有限度的想像,這就是為什么學習視覺傳達設計科系學生必須學習視覺心理學,符號,造型,視覺語言等科目,能夠掌握透過視覺有如語言工具一般的能力,透過視覺說話。
新聞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