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傳日期:2019-03-07 14:44:22
系統分類:新聞
作品版權:原作者版權所有,禁止匿名轉載;禁止商業使用;禁止個人使用
對于2019年幾乎完美的錯過了《春晚》直播的我來說,2019年給人最大的印象是什么?
不是文藝至死的《地球最后的夜晚》,不是原地起跳的《飛馳人生》,不是啼笑皆非的《瘋狂外星人》,當然,也不會是《神探蒲松齡》和《新喜劇之王》;而是一部重金屬超標,含“京”量和含“欣”率爆棚的中國科幻——《流浪地球》。
在《三體》中保持沉默的中國科幻,終于在《流浪地球》中綻放了2019年的最大一束煙花;點燃木星,帶著地球去流浪,這是何等的下流、又是何等的浪漫?
尤其是當《流浪地球》的票房數據以億為單位跳動的時候(截止到2019-02-15 14:47,票房32.76億),被好萊塢“荼毒”許久,特別是在科幻領域“站不起來”的中國觀眾終于暢享了一次媲美“好萊塢”視效卻有著一顆純粹中國心的電影工業藝術。
為此,我們的內心是極度的興奮,又有點忐忑不安。
因為《流浪地球》除了是一部好的電影之外,它還背負了太多額外的掛礙;比如它沒有啟用小鮮肉,勒緊褲腰帶砸特效,這原本就是中國唯流量(小鮮肉)論電影市場的一股“叛軍”;再者春節檔上映的它遭遇了太多大咖的鐵粉圍剿,尤其是吳京的黑粉推波助瀾。
還有就是電影本身的硬傷,為了能夠上映、更有沖突感和戲劇性導演郭帆也是把大劉的劇本改得“支離破碎”,除了為電影IP服務的部分設定,和原著基本就是“貌合神離”;最關鍵的是《流浪地球》中的科幻背景、科幻理念和當下的距離太近,在大劉“振聾發聵”的科幻設定之下讓觀眾有一種“一拳打空”的失落感。
最后,《流浪地球》這么好的IP由中國團隊來拍,這本身就是一種原罪。
于是,在種種“內憂”和“外患”之下,已然戴上皇冠的“小破球”正在承受她這個年紀不該承受之“重”。
奇怪的是在不少外國小哥哥@NathanRich火鍋大王 小姐姐@星悅 變著法子安利《流浪地球》的同時,國內的粉絲卻自黑到了高潮;特別是豆瓣的一星“處刑”,很多貌似“合情合理”的評論真的刻薄到了骨子里。
當然,也不是說就不能給《流浪地球》打一星,畢竟每一個影評人都應該有評分的自由和權利;關鍵是這一群“影評人”面對歐美科幻不求甚解的“真香”定律為什么唯獨遇見了中國科幻就行不通呢,一定要求一個合理的解釋?
這大概是因為我們知道漫威、DC宇宙中的超級英雄都是假的,因為有錢人靠裝備、窮屌絲靠變異這套邏輯本身就是意**;但是面對“小破球”的時候,我們卻忍不住幻想2075年左右(韓子昂1999年生)的劉培強、王磊、劉一一和戶口萬一是真的呢?
于是,在諸多媒體、自媒體不遺余力的“捧殺”之下,我們的“小破球”就像是國產電影、乃至于世界科幻一樣拖著長長的“尾焰”開始了漫長、沉重而又幸福的“流浪”之旅。
對于《流浪地球》來說,其實最驚艷的不?*佳萁懷隼?ldquo;差強人意”的特效,也不是劉培強舍身取義的壯舉,更不是韓朵朵空洞無力的演說。
《流浪地球》最驚艷的是它的設定。
帶著地球去流浪,還要對著木星開一槍,用2500年100代人的努力給我們換一顆太陽。
這可不像“換燈泡”這樣簡單的事情,我們用的是35億生命,地球上全部的資源,舍棄了白天和黑夜在對賭一個“詩和遠方”的未來。
給地球裝上發動機開啟“太空漫游”模式,這樣恢弘而壯烈的設定,在歐美科幻中也鮮有耳聞。
但若真要“較真”,流浪地球的罪魁禍首“氦閃”這件事情幾乎就不存在,因為現在的太陽正值壯年,她在62億年后才會“氦閃”,那個時候估計地球人早就能夠操控“二向箔”技術了吧!
再者,萬一太陽真的鬧別扭要提前“氦閃”,以地殼甚至不如蛋殼之薄弱,就算是給地球裝上發動機,它不只是會“蛋疼”,還會“蛋碎”啊!
最后,如果地球真的很特別,臉皮特別厚的話,人類賭上一切的“逃亡”真的有可能會被木星捕獲么?這也未免太過兒戲了。
關于《流浪地球》的不合理之處還有很多,但是科幻電影乃至科幻小說的本質只是在現有的科學體系之上提供一種可能性,為了陳述又或者是凸顯某個“主題”,顧此失彼,盡量讓它在小說電影世界體系中顯得足夠“自恰”,是作者和導演慣用的套路;至于觀眾接受與否,在特效和票房面前真的重要么?
但其實如果要考究的話,“流浪地球”還真不是劉慈欣的專利,畢竟在科幻作家的眼中:給地球裝上發動機,似乎就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1972年,阿西莫夫發表了一篇描寫外星人的科幻小說《神們自己》,小說中發展了月球文明的地球移民者不愿和地球人繼續磨嘰了,一言不合就啟動發動機帶著月球去流浪了。
1978年,斯坦利·施密特在科幻作品《救生艇地球》中,同樣是為了在太陽變成紅巨星之前拯救地球,無視地球自傳把巨型發動機安裝在地球的南極,這樣地球就變成了一艘自旋穩定的救生艇。
一直到20多年后,劉慈欣的《流浪地球》才在2000年的《科幻世界》第七期上姍姍來遲。
最后,1988年臺灣科幻作家黃海在《地球逃亡》中也描述過地球遭受天文災難威脅,人類被迫研究巨型核發動機,將地球推離太陽系的故事。
考慮到《流浪地球》原著只有“寒磣”的兩萬字,郭帆版的《流浪地球》又只是這兩萬字內驚鴻一瞥的“魔改”劇集;我們就不去討論“流浪地球”的發明者是誰,但至少劉慈欣第一次“發現”了流浪地球,而郭帆第一次“具現”了流浪地球。
作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小說提升到世界水平的作家,劉慈欣功德圓滿。
作為孤軍深入把中國科幻電影提升到好萊塢水準的導演,郭帆功不可沒。
而這兩者之間又少不了吳京這個貴人,是他成就了這本小說,也是他成就了這部電影。
當中國科幻第一次付諸于大熒幕,這是中國觀眾的幸運,是科幻世界的重啟,也是中國電影的又一個里程碑。
考慮到《流浪地球》上映的時間節點,2018年我們已經能夠“硬剛”美國貿易戰、華為在5G全面戰爭中愈戰愈勇、中國傳統文化也正在通過《國家寶藏》等綜藝和漢服文化逐漸復興;再加上2018年突如其來的經濟寒冬,《流浪地球》可謂是寒冬中的一捧“希望”的火炬。
其實,不管是《流浪地球》小說中的“聯合政府”,還是《流浪地球》電影中的“飽和式救援”這都體現了中國“以和為貴”的政治理念:那個時候有沒有中國、人類個體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人類命運的共同體。
雖然《流浪地球》有著如同災難片一樣的背景設置,但是不管是劉培強、戶口。還是韓朵朵都不缺少一顆叫做“希望”的中國心;這是人工智能Moss計算不到的、是以色列團隊放棄的、是聯合政府坐以待斃的的理由;也是劉培強毀滅Moss、戶口說服中國隊破釜沉舟、韓朵朵演說服國際救援隊背水一戰的理由。
不像傳統科幻電影那般,歐美個人英雄主義“專美于前”;在這里,在拯救地球這件事情面前,每一個人都有戲份,每一個團隊都不可或缺,就算是劉培強舍身取義那也是先說服了聯合政府,這樣的劇情設定,是不是很“中國”呢?
“流浪地球”的確是一個很中國式的夢想,“家鄉”是一個深根于國人心中神圣的凈土,在幾千年的歷史戰亂中從未被抹去,那里是我們“流浪”的起點,也是我們“回歸”和“回憶”的終點。
此時此刻,離開家鄉的地方,“流浪地球”又何嘗不是我們每一個人最形象的寫照。
有關于《流浪地球》的理論質疑和評論質疑,這個比較好接受;但是把《流浪地球》和愛國主義聯系在一起難免就有些“別有用心”。
不可否認,把一部手機、一部電影和愛情情懷雜糅,確實有點走捷徑,有點道德綁架的意思;但是在這里因為“吳京黑”而黑“流浪地球”有意思么?
但荒謬恰恰就在這里,吳京雖然拯救了“地球”,但是招架不住那些“京黑”啊!
雖然觀眾比較討厭把某些東西綁定上“愛國情懷”,但是就像吳京說的“我是中國人,我愛國我無罪”,同樣《流浪地球》也可以說“我是中國科幻,熱愛地球理所當然”。
談到了“流浪地球”的創意內核,和國人內心深處的“流浪情愫”,以及觀眾對于“愛國情懷”營銷的因噎廢食;在這里撇開中國電影工業粉絲,又或者是水軍的潛規則不說,我們把視角放在《流浪地球》這個電影載體之上,《流浪地球》這部開啟了中國科幻元年的科幻電影對于中國電影工業又有哪些影響呢?
第一:魔改
《流浪地球》并沒有強行照搬小說中的各種設定,而是根據觀眾的欣賞水平以及行業的制作水準做了一定的魔改;以至于大劉筆下的《流浪地球》是一部太空歌劇,郭帆鏡頭下的《流浪地球》是一幕舞臺劇。
原著中的“氦閃”更像是俄羅斯輪盤,劉慈欣為全人類安排的結局也充滿了諷刺;這是一本“驚世駭俗”的小說需要的,但卻不一定是“雅俗共賞”的電影應該表達的。
于是,郭帆導演《流浪地球》中的科學家明顯就被強行“削弱”了,雖然地球流浪的過程中宇宙塵埃的確難以預測(大一點的宇宙隕石有“領航員”負責),但也不至于讓地球被木星“勾引”達到洛希極限需要一個中學生來拯救的尷尬處境。
第二:反套路
《流浪地球》區別于小鮮肉時代的群像劇,它注重的是故事的本身,關注點在星球這個維度;在這里沒有絕對的主角,每一個人物、故事的出現都是為了劇情服務。
《流浪地球》一次反套路的嘗試,它不僅脫離了中國電影小鮮肉的低級趣味,還背離了歐美大片個人英雄主義的自嗨式審美;也因此沒有流量小生尬演的它恰恰成為了觀眾心目中的“流量地球”。
《流浪地球》的成功似乎證明了觀眾對于“流量小生”的電影審美達到了“洛希極限”,一個好的故事,一部有誠意的電影同樣能夠收獲自來水無數。
第三:另辟蹊徑
《流浪地球》的橫空出世,又何嘗不是“中國(電影)工業設計”走向世界的一個縮影,只不過這一次局限在了電影這個領域。
嚴格意義上來講,《流浪地球》雖然很成功;但是小破球中的工業設計水準是真的很“迷”;就拿最“吸睛”的一點來說,2075年我們明明能夠用石頭做燃料產生幾百億噸的行星推力,但是載具科技真的叫人一言難盡,僅僅只是把方向盤換成球形的,這樣就夠了么?就不能更大一點、更快一點、更酷一點。
當然,這些都只是小問題,沒準還是導演特意給大家留下的“口實”,他當然知道中國科幻的粉絲群體太小,觀眾的胃口又被歐美大片養的太叼,他們甚至對于國產產生了某種“抵觸情緒”,而這,或許這就導演的“另辟蹊徑”——讓觀眾參與進來,吹爆這一塊“蛋糕”。
當然,對于一部好的科幻電影來說,它最大的成功不是像教科書一般精準,而是能夠開闊觀眾的視野,在民科這條路上“發光發熱”。
如果只是這般要求的話,《流浪地球》無疑就是一部絕佳的電影,當然,我們并不否認它存在大量的瑕疵;但也沒必要假設外國人就一定能夠拍出幾近完美的“流浪地球”,畢竟打流的故事建立在中國夢的內核之上,你無法期待還有一個科幻版的貝托魯奇能夠拍出《末日皇帝》這樣的神作。
《流浪地球》最大的意義,其實不是吳京的犧牲有多巧,屈楚蕭&Mike隋CP有多好,自然也不怪趙今麥的演講梗太老。
《流浪地球》最大的意義其實在于中年老男人@劉慈欣 的腦洞;其實,大劉本人的故事或許比《流浪地球》更加精彩!
當然,如果有觀眾對于《流浪地球》中的“科幻理念”有興趣的話,其實可以看這里:虎嗅作者@小火箭《《流浪地球》里的那些真實科學細節》,以及騰訊科技《一文讀懂電影《流浪地球》沒有交代清楚的燒腦科學知識》)這兩篇文章把流浪地球“盤”得很明白。
至此,也不枉大年初三我為《流浪地球》貢獻的4張票房。
版權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非fsvi的文章,目的在于傳播,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站無關;凡本站所發布的圖片、視頻等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與研究,如果侵權,請提供版權證明,以便盡快刪除。
新聞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