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傳日期:2019-03-26 16:55:03
系統分類:新聞
作品版權:原作者版權所有,禁止匿名轉載;禁止商業使用;禁止個人使用
美國的燈光裝置工作室 Luftwerk 和建筑師 Iker Gil 在巴塞羅那 2 月的燈光節 LIum Bcn 設計了燈光裝置 “燈光幾何(Geometry of Light)”,用激光構造線條,讓 1929 年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的重建館以新的方式呈現它的特點。
這座“巴塞羅那德國館(Barcelona Pavilion)”的原型由德國現代主義建筑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設計,由于所處的歷史時期、以及建筑風格,這座建筑在現在主義建筑史上有重要意義。由于是臨時建筑,它在世博會之后被拆除,又在 1980 年代被西班牙建筑師重建。
重建的巴塞羅那德國館。圖片來自wikipedia。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德國在 1924 年實施了道威斯計劃,經濟得到復蘇。對 1929 年世博會德國館的設計,建筑師為了讓它達到“向新的時代發出呼喚”的效果,讓場館擁有了“自由平面”和“流動空間”的特點。它結構簡單,充分體現了建筑師在 1928 年提出的“少即是多”的原則、大理石構成了規整的網格外觀;同時,大理石的墻壁和地板從內部延伸出來,又使建筑的內外界線變得模糊。
在巴塞羅那德國館內設置的“燈光幾何”基于建筑的特點,在建筑上把紅色激光投射成了大理石原本組合的網格狀方式。由于光可以透過玻璃,建筑的邊界因此有了進一步擴展,達成了另一種層面的“流動空間”。
展館內的雕塑也是當時設計的特點之一。館內格奧爾格·科爾貝(Georg Kolbe)的雕塑作品“黎明(Der Morgen)”被放置在較小水池中,它映在了周圍的大理石墻面和空曠的水面上,使得雕塑和建筑景觀融為一體,成為了空間設計的一部分。“燈光幾何”秀也把激光網格打在了這個雕塑上 ,使它所在的空間有了另一種劃分。
這不是巴塞羅那德國館第一次被融入其他元素。2017 年 9 月,兩位西班牙建筑師使用白色面板將建筑的大理石墻壁覆蓋,并把這個項目稱為“失去材料性的密斯(Mies Missing Materiality)”。在這種情況下,參觀者不再能感受到這個建筑之前的材料的特征,能讓他們對建筑有所感知的只有原先的空間劃分。
這個裝置所在的巴塞羅那燈光節 Llum Bcn 在 2月 15、16、17 日進行,有 20 個燈光裝置遍布巴塞羅那的 Poblenou 區、在夜晚點亮。據主辦方的介紹,這些燈光作為城市設施的新元素,可以在短時間內改變市民看待城市空間的方式。據活動網頁提供的信息,在巴塞羅那的龐培·法布拉大學 Poblenou 校區的圖書館墻面上,上演了“未來廢墟(future ruins)”的燈光秀。燈光描畫了建筑材料的原始模樣、并投射在建筑墻面上,使建筑看起來是可以被透視、被解構的模樣。
題圖來自 dezeen。
版權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非fsvi的文章,目的在于傳播,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站無關;凡本站所發布的圖片、視頻等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與研究,如果侵權,請提供版權證明,以便盡快刪除。
新聞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