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傳日期:2014-07-20 23:26:23
系統分類:新聞
作品版權:原作者版權所有,禁止匿名轉載;禁止商業使用;禁止個人使用
圖層的呈現形式。Tim Cook 認為這是自 iPhone 誕生以來 iOS 的最大變革。謙遜的 Jony Ive 仍然沒有走到臺前,不過這并沒有影響 iOS 7 是其出色作品的評價。
Ive 沒有上臺詳盡地道出 iOS 7 的設計細節,始終安靜地坐在 Laurene Jobs 傍邊。不過視頻中的 Ive 闡述出了極簡設計的哲學理念:「簡潔之美將影響深遠,包容、高效。真正的極簡不僅僅是拋去了多余的修飾,它給復雜帶來了秩序。」雖然 Ive 可以繼續介紹在硬件方面的設計改進,但是作為新界面的領軍人物,Ive 這次把重心放在了軟件上。換句話說,蘋果正試圖脫下多年來積累的光環,重新回歸到極簡的風格中。
iOS 7 的設計改進主要有一下幾點:
全新設計的圖標系統,給定的網格重新規劃了設計的范圍
重新設計的字體排版
新的配色
功能豐富而又明顯的提醒欄
天氣的動畫展現
向上滑出常用功能控制中心
iOS 6 的木頭、皮革等擬物設計已經成為過去時,后續上臺的軟件工程副總裁 Craig Federighi 說到:「為了支持環保事業,我們放棄了擬物設計。」實際上在蘋果關于設計風格的爭議早在 Mac 初期已經萌發,iOS 7 的誕生被認為是因為早期設計語言無法平衡手機的爆發式增長。
擬物化的萌芽
擬物設計即是對實際物體的模仿重現。在我們的電腦交互場景中,擬物化設計將類比體現得淋漓盡致,當我們將電腦窗口比作紙張時,進而可自然地將畫圖理解為操作程序,Jobs 在 Mac OS 設計之初就始終堅持這種做法,他知道只有通過類比的方式才能避免用戶對電腦產生恐懼感。
沒有類比的電腦交互設計將遠離大眾,但擬物化設計也會將設計師帶入不停為其賦予進一步含義的循環,例如,你桌面上的「垃圾桶」應該長成什么樣?畢竟你不能將廢紙丟到電腦里,那我們還應該將其設計成垃圾桶的外型么?如果不是,除了 0 和 1 外還能想到更好的設計圖形么?這就是擬物的原罪啊。
只有知道了設計師的設計原則我們才能了解為何 iOS 6 的擬物化設計被眾多設計師詬病。每每聽到設計師談及「對材質的真實呈現」或者「通過設計來解決問題」,Bauhaus 式的設計風格就會浮現在眼前。
Bauhaus 的設計準則可以總結為:1.外型應該圍繞功能。2.所用材料應該和目標相關。Marcel Beuer 設計的 B33 椅子就是尊崇該設計理念的典范,Beuer 的懸臂椅僅僅使用鋼來塑形,沒有多余的裝飾,外部的鍍鉻讓人更加明確椅子的材質是鋼不是木頭。
類似 Jony Ive 的設計師們遵循著這樣的現代主義風格。Jobs 同樣認為 Bauhaus 風格對其影響深遠,所以你終于明白了為何當大眾目光投向擬物設計后,設計師們卻開始提出異議:復雜的設計并沒有增加產品的功能。
但擬物化設計卻給蘋果帶來了額外的收獲,普通用戶對 iOS 6 的擬物化設計情有獨鐘而這恰恰只是因為它們足夠漂亮。在蘋果創始階段 Jobs 就已經發現這種擬物化設計帶來的魔力,盡管他深受 Bauhaus 的影響,但在他建議下設計出的「秀色可餐」界面迅速地俘獲了人心。擬物化設計并非由設計驅動,卻神奇地促進了分辨率地提升。
擬物化設計在銷售層面功不可沒,對于具體功能到沒有什么實質性幫助。過去十年屏幕分辨率作為各個廠家競爭的指標,而現在「能看多清楚圖標」則幫助廠商們解決了這個問題。
未來的之路
蘋果對操作系統堅持擬物化設計是為了指導用戶如何使用電腦,同理在移動端的 iOS 也是為了讓觸摸屏變得更加親切,零教學成本,這也就是為何蘋果始終堅持源于現實操作體驗的原因。
如今「教用戶使用智能手機」的使命已經結束,蘋果開始教導人們從電腦轉向手機。隨著手機屏幕尺寸逐漸擴張,手機的功能也日益強大。其能完成的任務在某些方面已經無法通過擬物來類比。為了在有限的空間內完成更復雜的交互,并且避免隨之產生的復雜操作,你不得不簡化設計語言。我想這就是 Ive 所說的「給復雜重帶來了秩序」的涵義。
iOS 7 全新的設計讓蘋果看起來更加性感,新的設計基于「內斂」的標準,讓界面更加凸顯內容,全新的設計為 iOS 7 的卡片式結構和新導航方式服務,例如你可以在瀏覽器內自如地滾動查找頁面。沒有簡潔的設計語言,深度的操作則會讓用戶體驗變成一團亂麻。透明化設計很好的平衡了正文和其他附屬內容的關系,正如 Federighi 對 iOS 7 的描述「精準、明確」。
Ive 曾說擬物化設計將經不起時間的考驗,他正在帶領蘋果的工程師團隊走向先扁平化設計風格,并暗示,未來的智能手機更有代替電腦來管理其他聯網設備的能力,iOS 7 的扁平化設計肩負了更多的愿景,向未來的科技之路走去,蘋果也將籌碼壓在了這個看似遙遠的新概念上,而這卻也是這家公司如此偉大的原因。
新聞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