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傳日期:2014-07-20 23:26:29
系統分類:新聞
作品版權:原作者版權所有,禁止匿名轉載;禁止商業使用;禁止個人使用
時間:2013-08-10~2013-09-13
地點:[廣東]-廣州市越秀區解放北路988號-(越秀公園花卉C館)
主辦單位: 廣州亞蓋空間
參展人員: 楊義飛,柯坎法
活動詳情
所有人工物都關乎消費,巴特說物品的消費的意義剩余存在兩組坐標的交匯處:一方面是象征的坐標,屬于物的隱喻深度;另一方面則是分類的坐標,乃是由社會所賦予的分級類別。然而,同一類別物的功能性是共同的,其隱喻價值如何深究?物的材質、色彩、擺設等等形式便成為消費者競爭“隱喻價值”的關鍵。楊義飛為此提供了一個形象化的演示:比如沙發、墻頭的尖玻璃、室內掛畫和開關的功能是同一的,那么,是面料品牌、材質、色彩和控制方式預示了使用者的趣味。楊義飛正是通過“趣味”來追認身份和價值,類似這樣的“趣味”競爭在現實社會中不斷被重復,這是不是社會消費的一種有趣的游戲呢?波德里亞的《物體系》圍繞著物的功能所隱含的社會屬性延伸到曖昧的政治指涉。應該說,楊義飛這組作品正是有關《物體系》的視覺實驗。
物件傳達了某些信息,這一點是確定的。廉價編織袋特殊的藍色和水泥地板獨特的肌理被提取和重復運用,是否也隱喻了柯坎法對身處階層的表達?可當下的問題是我們過多地強調了藝術家參與社會現實的積極程度,作品便成了藝術家的代言,而作品描繪的物件本身所承載的信息被忽略。比如說這些物件無一不具備無產者的使用物的特性:它們具有“群體”(共識)和“功用性”(使用物)的共同特征,正是這些共同的特征決定了給人一種“健康之美”的視覺感受,它們具有質樸、包容和延續的美感特點。日本民藝學者柳宗悅強調普羅民眾使用物,與個性的物品相比更能啟發令人吃驚的智慧,是因為群體和時代無形賦予了能量,柳宗悅稱這種能量為“他力救助”。但誰又能否認柳宗悅的理論是具有根深蒂固的無產階級文藝觀的呢?
新聞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