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傳日期:2014-07-24 18:11:37
系統分類:新聞
作品版權:原作者版權所有,禁止匿名轉載;禁止商業使用;禁止個人使用
展期:2014年3月29日-2014年5月4日
地點:廣東時代美術館19樓展廳
策展人:鮑棟
觀察員: 蔡影茜、胡斌、李一凡、梁健華、石青
主辦:廣東時代美術館
特別鳴謝:時代地產
參展空間:北村獨立工場(成都)、二樓出版機構(北京)、分泌場(北京)、觀察社(廣州)、黃邊站(廣州)、箭廠空間(北京)、器•Haus 空間(重慶)、上午空間(上海)、實驗工作坊(成都)、騰挪空間(廣州)、揚子江論壇(武漢)、雜貨鋪空間(廣州)
開幕時間: 2014年3月29日15:30
“積極空間”最初是一個用來分析建筑外部空間與人之間關系的建筑學術語,那些由人為意圖框定,并在框架內規劃秩序、功能的外部建筑空間被認為是“積極的”,反之,如果一個外部建筑空間缺乏上述規劃的,則是“消極的”。空間的積極性可以進一步被理解為空間與人之間關系的自覺性,當人們在某個空間中逐漸形成慣性,以至于空間本身被熟視無睹,這個空間最初的積極性也就逐漸貧弱。
我們可以把藝術系統理解為一個社會學意義上的空間,而隨著中國的美術館-畫廊制度的基本成型,當代藝術實踐也逐漸被體制化,內部逐漸固化,外部逐漸封閉,換句話說,中國當代藝術這個社會空間正在失去其建構過程中的積極性從而變得消極。在這個背景下,很多城市都出現了藝術家們的自我組織實踐,其中就包括很多小型的自我組織機構。相對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藝術群體、九十年代的藝術小組,以及二十世紀初的非營利機構,2008年以來出現的這些自我組織機構表現出了不同維度上的新特征。他們有的以具體的藝術系統針對性為出發點,發揮著了插件的作用;有的則強調藝術機構與周邊社群的關系、藝術實踐與社會研究的關聯,把自身鑲嵌在公共空間之中;他們常常以客廳(沙龍)的身份出現,成為了當地藝術生態群落的紐帶,但也著力于對研究、創作,以及更廣義藝術實踐的主動生產。這些各具特征的自我組織機構激活了藝術系統內部及藝術-社會鏈接關系中的那些惰性角落,正在努力把今天的藝術實踐從日益制度化的消極狀態帶入積極狀態,以促使當代藝術空間的轉化及再造。在這個意義上,他們構成了社會學意義上的“積極空間”。
美術館也要去成為這一系列空間反應的一部分,要去主動接納、參與及發動對當代藝術系統的不斷再造,從而保持美術館自身文化及與周邊社群的積極狀態,尤其是對于從立館之始就一直致力于主動介入公共生活空間的時代美術館而言。
此次展覽是首次在美術館內呈現活躍在中國當下的小型自我組織機構,策展工作把問題聚焦于不同機構在出發點、針對性、組織方式與工作方法上的差異性,參展的12個機構將以“機構館”的方式呈現出他們各自不同的自我理解與自我想象。而5位長期參與、關注、研究自我組織實踐與藝術機構問題的策展人、評論家、藝術家將以觀察員的身份發起五場對話,旨在把展覽提出的開放議題深入下去。
觀察員系列活動
時間:3月30日 13:00-15:00
地點:時代美術館19樓西展廳
主持:李一凡
主題:在借口和目的之間
討論嘉賓:滿宇、石青、鮑棟、于吉、翁子健
時間:3月30日 15:30-17:30
地點:時代美術館19樓西展廳
主持:石青
主題:再談自我組織的“在地性”
討論嘉賓:鮑棟,梁建華,李一凡,胡斌,蔡影茜,王衛,翁子健,龔劍,劉化童,孫冬冬
時間:4月19日13:00-15:00
地點:時代美術館19樓西展廳
主持:胡斌
主題:作為“學校”的空間實踐
討論嘉賓:陳侗,黃小鵬,鄭宏彬,賀聰,劉可,樊林,香港藍屋,香港“油街實現”,皮力
時間:4月19日 15:30-17:30
地點:時代美術館19樓西展廳
主持:梁健華
主題:什么是“研究”?
討論嘉賓:黃小鵬、鄭宏彬、馮俊華、黃河、賀聰、翁子健、張嘉平
時間:4月20日15:00-17:00
地點:時代美術館19樓西展廳
主持:蔡影茜
主題:構建的瞬間
討論嘉賓:黃邊站全體學員
新聞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