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傳日期:2014-07-20 23:26:40
系統分類:新聞
作品版權:原作者版權所有,禁止匿名轉載;禁止商業使用;禁止個人使用
深圳博物館2013年度“壓軸大戲”——“萬里江山頻入夢——兩岸張大千辭世30周年紀念展”12月27號在深博新館開幕。該展由深圳博物館與吉林省博物館、四川博物院和臺北歷史博物館四館首次聯合主辦,兩岸三地之張大千畫藏珍集一處,規模之盛、質量之精、品級之高,為深圳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張大千畫展。
深圳博物館館長葉楊介紹,此次紀念展不僅創下“深圳之最”,其規模也是近五年來國內最為全面的一次張大千作品巡展,“今年是張大千先生逝世30周年,巡展具有特別意義,深圳站為首展,之后還將繼續到吉林、四川和臺北等地博物館展開巡展。”
四大博物館首次聯手
張大千一生作品豐富,公共典藏以吉林省博物館、四川博物院和臺北歷史博物館三家為最,且各具特色。其中臺北歷史博物館收藏張大千作品約計有155組件,是該館的收藏特色。臺北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兼展覽組組長巴東介紹說:“上世紀50年代,張大千遠赴歐洲游歷和舉辦畫展,期間受到其表弟,也是當時被臺灣國民黨政府任命為駐法大使館文化處參贊的郭有守的熱情招待和幫助。當時張大千辦完歐洲畫展后,就將其所有作品都寄存在郭有守那里。可以說,郭有守擁有的張大千作品約有百余件左右,且多是精心佳作。但后來由于復雜的歷史原因,這批畫作全部被運回臺灣,而張大千亦未索回。”
巴東介紹,臺北歷史博物館與張大千的機緣頗為深厚,“臺北歷史博物館是國民政府遷臺后所建的第一所公共博物館,在當時臺灣藝術教育與藝文發展才剛起步的年代,成為重要藝文人士的活動重鎮,晚年定居于臺北的大千先生便時常往返,與本館結下了一段良好的因緣。之后,史博館更接收了由國民黨教育部所撥交的大千先生晚期作品百余件,其中多為其旅歐期間所作,展現了張大千由成熟的寫意風格演變至潑墨潑彩的歷程。在此次紀念展,臺北歷史博物館便提供了其中大概40組件精品。”
展品未動,設計先行
深圳博物館古代藝術研究部負責人、副研究館員黃陽興介紹,一般而言,博物館在舉辦一個大型展覽之前,必須經過布展環節,“所謂展品未動,設計先行”。
黃陽興介紹,其中“內容設計”在先,“形式設計”在后。當書畫藏品進入博物館展廳之后,工作人員會按照其大小、長短進行排列。“展廳的書畫基本都有固定的順序位置。而文物的排序則是依照展出的內容大綱。比如此次張大千畫展便是按照其各個時期不同的創作特點來分類排序,共分六個單元:初試啼聲,嶄露頭角、仕女;腕底美婦、敦煌;飛越千古、故鄉山水;創作源泉、歐美;天涯游蹤和花卉;天地聚精等。當展覽文物布置至此,便需經最后的步驟——‘點交’,它們的級別以及其他相關注意事項,都是在‘點交’之中須要完善的工作。”
記者在現場發現,每幅書畫的展出玻璃柜上都貼著一張A4紙表格說明,上面列有文物名稱、出土地點和時間、時代、尺寸、質地、等級、圖樣收藏單位以及發表書刊和時間等詳細要點。“如果是比較復雜的展覽,布展期間就需要提供這樣的說明介紹,以便工作人員看了之后,很快可以將文物的位置確定好。若是我們自己的館藏文物,由于較熟悉,只要在展柜上貼上圖片即可。”黃陽興說。
展一回,少一回
黃陽興介紹,書畫布展和陶瓷、青銅器和雕塑的布展要求是不一樣的。“書畫對于室內溫濕度和光照度要求相對比較嚴格。在博物館,保藏珍貴字畫都要嚴格合理的控制溫度和濕度。一般展館和書畫庫房的溫度控制在16-20℃之間,將相對濕度控制在50%-55%之間,而看畫展時大家都處于比較暗的光線下,因為光對看書畫是有影響的,展柜上面其實都做了一層防紫外線的光處理。此外,除了溫度控制和濕度控制,珍貴書畫展期不宜超過3個月。”
“展期結束,文物還需要進行保養”。黃陽興說:“從最佳保養方式看,文物展完之后,要回到庫房里‘修養’。修復方式多種多樣,比如有的文物在展出期間受潮了,那么要回到庫房再適應科學的溫濕度環境,使其漸漸在自然條件下能夠基本恢復原狀,大概花費半年時間即可。尤其是書畫,既怕干又怕潮,潮的話會顯得濕漉漉,干的話又顯得脫水狀,但將其置放在庫房條件下就會作自然狀。此外,展覽過程中在不同條件下,書畫的‘天桿’和‘地桿’可能會開裂受損,或是掛久了漿會脫落。針對這些情況,文物還要進行一定的修復。”
在此次張大千畫作綜匯過程中,部分文物需要履行一定的海關手續方可如期而至。深圳博物館教育推廣部副主任劉琨表示,如果博物館舉辦的是外展,比如涉及港澳臺以及海外的文物,就需要海關等相關機構的協助。劉琨說:“此次紀念展的籌辦時間比較緊,手續也比較復雜,因為其中一部分畫作來自臺灣。深圳海關為此次展覽給予了大力支持,并幫忙解決辦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讓展覽得以在新年前與深圳觀眾見面。”
新聞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