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傳日期:2014-07-20 23:26:00
系統分類:新聞
作品版權:原作者版權所有,禁止匿名轉載;禁止商業使用;禁止個人使用
吃燭光晚餐、看專場電影、挑節日禮物……昨日是中國情人節“七夕”,有人選擇不同的浪漫方式過節,也有人忙于工作無暇過節,不過他們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將浪漫進行到底。
情歌對唱
單身白領來相會
昨晚,由團市委指導,張槎街道婦聯、1506創意城主辦的“百分百的愛七夕夢想燈DIY狂歡派對”在佛山創意產業園舉行。
昨晚,超過500名來自佛山各個企業的單身男女青年緣聚創意產業園泡泡廣場。七夕夢想燈DIY、情歌對唱大賽、大型創意緣分墻等活動迅速點燃單身青年們的激情。
在七夕夢想燈DIY過程中,由佛山創意產業園提供100盞白燈,供現場的青年們設計使用。現場的“牛郎”們在夢想燈的創作之后,在舞臺上一同點亮了夢想燈。今后這些繪滿夢想的燈飾將會統一懸掛在創意產業園內,供市民觀賞。
在“天聲一對”情歌對唱決賽的環節中,臺上臺下的青年們合唱一曲曲情歌,使現場氣氛急速升溫;“和未來有約”時光郵筒活動則掀起了整場活動的另一波高潮,參與者們在現場寫好明信片,并投遞到置放在現場由五百年龍窯燒制出的“龍騰佛山”陶瓷郵筒中,但這些明信片和信件采用“慢郵寄”的方式:由郵局保管,在2013年的七夕前一周統一投遞。(佛山日報見習記者劉雪君 通訊員袁源)
園林相會
清暉園里來表白
“抱起來,親一個……”昨天,順德清暉園內很熱鬧,容桂一企業50多位青年男女正參加“集體相親”,老板放下工作“搭鵲橋”,員工開心過“七夕”。
昨天一大早,來自湛江的鄧燕平將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緊拉著姐妹的手,走進了清暉園。“工廠里追我的人雖多,但我沒輕易看上。”這位26歲的女孩說,家里著急,她自己不著急。
緣分從相識開始,上午9時,公司里的青年男女開始自我介紹,別看同處一家企業,但平日里大家都只顧低頭工作,甚至連和女孩子說話閑聊的時間也不多。19歲的廣西男孩于峰說,今天才發現,原來公司單身的女孩子里,也有幾個貌美出眾。
“我是阿祥,來自技術工藝課,我想找的對象是溫柔一點、漂亮一點……”活動開始,一位男員工大膽表白,臺下不少男生突然發現,原來他居然一直都暗戀鄰近車間的另一個女生。
昨天,阿祥在眾人鼓勵下,大膽打開心扉,不少女生也立即猜到,他心儀的對象原來是阿儀,大家隨后紛紛鼓掌,將兩人一起推到臺上,兩人雖然頗為靦腆,但在大家的起哄下,一起拉著手,同事們不失時機地送上玫瑰,祝福他們能成為有情人。
“現在青年員工工作壓力大,企業應該幫他們減壓,幫他們配套解決生活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留住員工的心。”該企業秘書張小姐說,公司對已婚夫妻員工還設立了夫妻房,對青年單身員工則鼓勵他們大膽牽手,勇敢拍拖,“肥水不流外人田”。(佛山日報記者王超)
紅酒燭光
8分鐘約會好浪漫
昨晚是七夕節,南海大瀝鎮舉辦“新生代產業工人玫瑰節”大型交友活動。80余名單身青年共聚首,做游戲、飲酒談天,上演了一場浪漫的玫瑰之約。
由于初次相識,起初交友現場略顯冷清。男女嘉賓按照5男5女一桌,各自排位。然而氣氛很快在“握住你的手”這一暖場游戲的帶動下迅速打破僵局。
25歲的黃天雄才剛剛來到南海某機械公司工作4個月,失敗的他“慘遭”被貼貼紙的懲罰。“這貼紙很可愛啊,我蠻喜歡這個環節。”黃天雄說。
精彩逗趣的游戲環節結束后,現場燈光慢慢變暗,隨之紅酒奉上,蠟燭點燃。在迷蒙的燭光下,女嘉賓帶上玫瑰手環。備受期待的“8分鐘宴會”環節開始。女嘉賓不動,男嘉賓每8分鐘按順時針方向換桌臺,互相進行面對面溝通和交流。
現場大家都使出渾身解數,有的人主動派名片、介紹自己, “我姓蘇,蘇東坡的蘇……”性格內向的蘇嚴平時接觸女生的機會并不多,一番誠懇幽默的自我介紹引來不少注視。
本次玫瑰節由大瀝鎮西區社會管理處團工委主辦、瀝南社區居委會承辦。(佛山日報記者黃碧云)
故事一
最后一束花送給老婆
“對不起!這束花不賣了。”昨晚7時許,南海桂城天佑六路一花店內,店主梁志強婉拒了最后一名顧客,“今天生意特別好,進的花很快脫銷了。最后這一束,我得留下來送給辛苦一天的老婆。”
接過老公送上的百合花,忙碌一天的梁太倦容中露出幸福的微笑。小夫妻都是80后,結婚已有3年,但三年都是在花店過的情人節。
“沒辦法,全家就靠這個花店維持生計了,別人過節時就是我們生意最好的時候,哪舍得休息?”說起連續三年都沒能陪老婆過情人節,梁先生十分難為情,“所以今天特意留下最后一束花,送給她,盡管她成天對著不同的花,但這也是我的一點心意。”
看到老公如此內疚,梁太反而顯得開朗許多,“只要感情好,天天都是過節啦!而且能看到那么多有情人來花店幫襯,我比過節還開心呢!”
(佛山日報記者 劉海波)
故事二:
郎踩鋼絲高空會織女
120多米高的空中,一根長160多米的鋼絲橫跨江岸沙灘,“織女”踩著獨輪車從鋼絲的一端出發,“牛郎”騎著自行車從鋼絲的那一端出發。經過一番空中滑行,兩人終于在鋼絲中間相會了,十指相扣,深情款款。
昨日11時許,南海一景點,上演了一場高難度的牛郎織女相會。這兩名踩鋼絲演員來自河南一個高空鋼絲表演團,是一對有著10多年合作表演經驗的情侶。
“從事高空鋼絲表演15年,還是第一次穿上織女的古裝衣服上去扮演織女,表演牛郎織女高空鋼絲相會。”女演員陳女士說,“真的有種傳說中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的感覺。”
“雖然要給大家表演,我們沒法像普通情侶一樣去逛街、約會、看電影,但我覺得這種工作方式本身也能帶給我們過節的愉悅感。”男演員秦先生希望通過重現這個中國最傳統最美麗的愛情故事,讓人們重溫牛郎織女堅貞不渝的愛情,“情深意重是中國傳統中最美好幸福的生活,希望所有有情人都能終成眷屬。
(佛山日報記者 劉海波)
情比金堅
“若有來世,還愿和她做夫妻”
高明九旬白金婚夫妻,攜手走過70年人生路途
文/圖 佛山日報記者唐繼宜
通訊員廖志明、夏錫玲
昨天是中國情人節七夕。傍晚,高明區明城鎮,90歲的老人謝龍偉像往常一樣,從大孫子的大排檔幫完忙后,回到位于高明明城后巷村的家里。91歲的老伴楊軟早已做好飯菜,在門口望著他回來。“喝口茶先。”楊軟給丈夫倒上滿滿一杯粗茶,然后擺出兩副碗筷,一頓平靜的晚餐就這樣開始了。
他們已經結婚70年了。沒有“我愛你”,沒有婚紗照,甚至連當眾牽手都沒有,但70年,他們就這樣相攜相伴一路走來。謝龍偉說,“如果有來世,還愿意和她做夫妻”。
相攜:幾經波折情牽“意中人”
時光回溯到1943年。21歲的謝偉龍剛從高明明城鎮東洲中學畢業不久,就當上了新郎官。而新娘正是他傾慕的同級校友楊軟。
謝龍偉說,算起與楊軟的“緣分”,其實在小學時代就已埋下“伏筆”。
那時,謝龍偉家在明城后巷村,而楊軟家在1公里多外的禾倉村,兩人在不同的小學讀書。但楊軟父母有親戚在后巷村,因此經常到該村串門,一來二去,認識了謝龍偉的父母,兩家關系相當融洽。
楊軟回憶,那時謝龍偉經常過來家里吃飯,“我是女仔,看到他都會不好意思,趕緊跑掉。”
小學畢業后,他們都考上了當時高明的最高學府東洲中學。“我們同一年級,但不同班。”謝龍偉說,那時的楊軟,很清秀,很溫柔。而他也好“靚仔”,成績在班上常排前五六名,很受女同學歡迎。
時間一長,埋藏在少男少女心中的情愫開始萌動了。于是,每天放學時,謝龍偉都會守在校門口,等待楊軟熟悉的身影出現。“我給她傳小紙條,但上面只是"你放學后去哪里"之類的話。”每次接過紙條,楊軟與他對視一下,大家會心一笑,然后各自回家。
可是,一段時間后,同學中開始傳出他倆的“緋聞”,還有同學當眾起哄。迫于壓力,楊軟不得不讀完初一上學期后,就退學回家了。
盡管如此,這段“緣分”并未就此終止。時任東洲中學校長譚之良是楊軟的姐夫,他對謝龍偉與楊軟的事情早有了解。他感覺謝龍偉品行、素質都不錯,以后要是能和阿軟成為一對,倒也不錯。
兩年多后,譚校長就暗中牽線,“鼓動”謝龍偉家人向楊家提親。門當戶對,又互有好感,楊家同意了這樁婚事。于是,1943年,靚仔謝龍偉掛著大紅花,在喇叭、花轎的簇擁下,將“意中人”娶進了家門。
相隨:不離不棄共渡艱辛歲月
結婚后,謝龍偉、楊軟像絕大多數中國夫妻那樣,過著柴米油鹽的平淡日子。
謝龍偉畢業后,到當時的三玉小學(今明城小學前身)任教導主任,從此在教師崗位上干了一輩子。而楊軟結婚后就在家中耕作幾畝田地,家里零零碎碎的事務,大都靠她料理。
1946年,謝龍偉和楊軟的第一個兒子降生了。初為人父母,他們難掩欣喜。此后的十多年間,他們又陸續增添了一男四女。原本并不寬裕的家,逐漸有些捉襟見肘。
謝龍偉還記得,和妻子渡過的最艱難的日子,要算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那幾年。那時很多村民都吃不飽肚子。謝龍偉每月的工資有30多元,“在當時還算不錯”,但楊軟一個人掙的工分有限,家里子女又多,糧食非常緊張。
平常,能吃到番薯、玉米等雜糧煮的粥就不錯了,夫妻倆還得估摸著,該怎樣分配,才能不讓小孩餓肚子。而他們,則常常在孩子們吃飽后,才盛起剩下一點粥,勉強分食壓壓肚子。此時,香港的親戚幫了大忙。他們經常將餅干、糖果等“稀罕物”寄到謝龍偉家里。當然,夫妻倆從來都不沾,“分給細路仔就好。”
不知不覺中,子女們都漸漸長大,較大的兩個兒子開始能做工了。他們把掙得的錢拿出一部分作為家庭開支,減輕父母負擔。
1983年,謝龍偉的大兒子在一次運送貨物時,發生車禍不幸去世。夫妻倆最終能從陰影里走出來,靠的也是彼此鼓勵。
相依:暮年廝守老來心愈近
艱辛與傷痛過去,謝龍偉夫婦的人生越來越寧靜、溫馨。如今,他們的家庭早已四世同堂,足有20多人。
滿堂兒孫里,有的當老師,有的是醫生,有的做公務員,也有的做生意。最令兩位老人自豪的是兩位外孫女,一位在香港讀完博士,找到了高薪工作,另一位則考上了清華大學。
謝龍偉告訴記者,現在,他每個月有退休金,他和老伴都有高齡補貼,生活很滿意。而兒孫都很孝順。
即便如此,夫妻倆仍然像多年前一樣,過著樸素的生活。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從明城小學退休以來,謝龍偉每天都踩著舊單車,到鎮上大孫子開的大排檔幫忙,招呼客人、煮開水、打下手,忙得不亦樂乎。而楊軟則買菜、做飯,等丈夫歸來。
“我最喜歡吃她做的飯,味道好熟悉。”謝龍偉說,盡管是在孫子的大排檔幫忙,但每天午餐、晚餐一定要回家吃。
而在楊軟看來,只要丈夫在身邊,心里就踏實很多。三年前,她腸道疼痛住院,盡管有眾多兒孫照料,但唯有丈夫謝龍偉才能讓她心安,“他只要來看看我就行,不需要說什么,我心里就會靜下來。”
回首70年的歲月,夫妻倆坦言,“很傳統,很平淡”,但感情卻依舊如前。謝龍偉說,結婚這么多年,他們未拍過婚紗照,也沒什么甜言蜜語。但老伴從來沒有怨言,依然每天步行上街買菜、洗衣服,很體貼。
佛山視覺投稿/約稿:tougao8080@163***
新聞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