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傳日期:2014-07-20 23:26:12
系統分類:新聞
作品版權:原作者版權所有,禁止匿名轉載;禁止商業使用;禁止個人使用
昨天,記者從“大美嶺南·水墨丹青”——阿老、周志龍、沈舒書畫精品展新聞通氣會上獲悉,此展將于1月27日至2月5日在順德順峰山公園德懿藝術館舉行,市民可免費進場欣賞、領略大師風范。
此次共展出3位名師的58幅國家級書畫精品,這是佛山少有的高級別書畫展,將為北京與佛山兩地的文化交流打開新的一頁。昨日,本報記者專訪了阿老、周志龍兩位作品譽滿京城的畫家,他們表示要致力傳承弘揚嶺南文化,促進南北藝術交流。
大良街道宣傳文體辦常務副主任許戈介紹,為了促進南北文化藝術的交流,打造“文化名鎮,嶺南名城”的城市名片,大良邀請了順德籍著名畫家、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副院長阿老,中國戲劇學院教授周志龍,學院派精英沈舒三位北京知名藝術家來順德辦展,以搭建起佛山文化界與首都文化界交流學習的平臺。
展覽中包括了阿老先生生動傳神的舞蹈人物,筆法遒勁的書法作品;周志龍先生氣勢磅礴、清秀奪目的山水國畫,以及沈舒女士韻味盎然的傳統人物和靜物花卉。本次展覽,特別引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香云紗,是書畫藝術精品與順德藝術奇葩的完美糅合。
阿老:做畫家要先做好人
阿老原名老憲洪。投身革命后經常發表作品,于是他就按佛山老家稱呼人的習慣為自己起了個筆名“阿老”。如今,他的身份證上的名字也是“阿老”而不是“老憲洪”。
“其實我從未拜過誰為師,也沒有上過專業的美術院校,我畫畫全憑自學。”阿老說,他出生于倫教北海,后在廣州生活,他從小就愛畫畫,尤其喜歡畫“戲人兒”。大人帶他看戲回來,他便憑著記憶把戲里的人物一個個畫出來。1938年高中畢業后,他就到香港領英中學當了半年美術教員。
1942年,正在上海之江大學就讀的阿老參加了新四軍,在新四軍政治部宣傳科從事抗日宣傳。因表現突出,被調入新四軍《新華論壇》編輯部工作,他也成了戰士們心目中的畫家。
1949年到1959年之間,阿老以速寫名滿國內,并成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重要報刊爭相特邀的現場速寫作者,連周恩來總理生前都對阿老說:“你的舞蹈速寫比照片要美!”后來,阿老被調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直至1988年任副院長后離休。離休后的阿老,發起創辦中國書畫函授大學。
2011年,譽滿京城的順德籍畫家阿老將30幅不同時期畫作捐贈給順德博物館。“我上世紀曾幾次回順德探親,但一直沒留點作品給家鄉。”阿老說,藝術是為人民服務的,“我的畫應該給家鄉人民欣賞。”
阿老說,從事藝術創作70年,他最大的體會是做畫家先做好人,人品不好,你的畫人家看到都不會中意,人格不好畫格都不高,“我覺得藝術不要太多功利。經濟、文化要同時發展,我的家鄉佛山、順德做到了,這也值得北方學習。有生之年我會介紹北京著名的畫家來家鄉展出、交流,也要為家鄉藝術家進京創造好的條件。要讓北京與家鄉的藝術家們在交流中擦出‘火花’來。”
周志龍:致力弘揚嶺南文化
昨天出現在新聞通氣會上,73歲的周志龍為人謙和低調,在他身上烙下了中國傳統書畫名家的深深印跡。周志龍說他初學畫的時候,就喜歡山水畫,可能與他生長在廣西有很大關系,“我的整個人生就在廣西和北京反復著,10歲舉家到北京,1964年從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畢業,又回到廣西,在廣西藝術學院一呆就是16年。但在北方一提起嶺南文化就會想到廣東,特別是佛山,沒人想到廣西,這是因為佛山經濟發達,文化底蘊豐厚。就像北方很少人知道南寧,卻熟悉桂林一樣。我1993年就來過佛山,開始傳承弘揚嶺南文化,促進南北藝術交流。現在佛山籍的畫家在北方,特別是在北京也多了起來。”
周志龍在畫壇有“山水之子”的稱號,他的創作還獲得了全球民用飛機制造商領先者波音公司的青睞,波音公司收藏了他的一幅作品。關于這幅作品還有一段小插曲。有一年他要去美國,之前別人都告訴他簽證比較難通過,他也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前去。在簽證時,當他把波音公司的收藏證明拿出來后,簽證很快獲得通過。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對他的作品評價是:他在水墨和青綠之間找到了一種很自然的銜接,看上去清新明快,不做作;他的作品中畫面祥和安寧、清晰透徹,筆墨嫻熟精到;他的作品中洋溢著畫家的創作激情與對山水濃烈的情感色彩。
周志龍作品欣賞:
新聞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