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傳日期:2014-07-20 23:26:14
系統分類:新聞
作品版權:原作者版權所有,禁止匿名轉載;禁止商業使用;禁止個人使用
導演劉加鎧正在給演員說戲
《再生愛》
3年前,隨著肖央的《老男孩》在全國走紅,“微電影”一詞開始被大家熟知;一周前,李安再奪“小金人”,“夢想”被中國人再度拾起。
“微電影”到底是什么?時至今日,卻未產生一個明確的定義。在圈內,它往往意味著良莠不齊、魚目混雜——商家想靠它植入廣告,不知名的演員想借此“走紅”,各類視頻網站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平臺……
拋卻以上種種,不可否認,有這么一群年輕人,有些已自己成立公司,有些只是懷揣夢想的“草根”,在夾縫中做自己想做的事,拍想拍的東西,把“微電影”當作實現電影夢想的跳板。因為李安的成功,給了年輕人編織夢想的空間。那些糾結著的故事,他們在等待一個燦爛的結局。
阿葛和他的《再生愛》
“每一刻都很痛苦。”阿葛說。
他是佛山本土新銳導演,拍過散打王柳海龍的廣告片,《再生愛》是他的微電影處女作。全片取景本地,講述的是一個野蠻女友重新相信愛情的故事。
從去年9月開始,撰寫劇本、拍攝、剪輯、錄音以及后期處理,作品最終完成歷時近半年時間。“其實,拍攝的過程只有5天。”阿葛透露,《再生愛》的實際制作成本只有8萬多元。為此,幾位主創苦不堪言,如果某一個環節出問題延誤了進度,就得加班加點去補拍,或者通宵達旦商量解決對策。阿葛的好友、《再生愛》的錄音黃皓“吐槽”:“要節約成本,又要趕進度,那些天幾乎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有時候,阿葛實在熬不住了,就在沙發上坐一會,“閉上眼,好像是睡著了。但他們討論的聲音我也聽得見,就在耳邊嗡嗡響。”
用阿葛自己的話來說,拍《再生愛》幾乎打光了他所有的“人情牌”。比如化妝團隊,老板是阿葛的朋友,他們基本上只是象征地收了些費用,全程一切和化妝造型相關的事情,他們都全力參與,“而這些工作的實際價值是我給他們的報酬的好幾倍,要說對他們的回報,就全在這電影里了。”阿葛總是強調作品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關于《再生愛》,可以說它是一個廣告,也可以說它是含有導演想法的獨立電影,阿葛在這兩者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畢竟,這些經歷更多的是一種磨礪,因為阿葛有個自己都難以言喻的“幻想”——成為李安那樣的導演。他的微信里有一張照片,是他和李安的“合照”,在各自的片場里戴著耳機,目光凝重,照片說明是“我和李安的共同選擇”。還附有李安的一段話,“我把電影當做認識世界、認識自己的方式,通過電影還可以了解我與人以及與藝術的關系”。
下一步,阿葛想拍一部關于兒時城市記憶的片子,叫《南桂西的日與夜》,“上世紀90年代,桂園是很熱鬧的,住在那兒的人容易有優越感。不像現在人走茶涼,我在那長大,想拍這么一部關于文化變遷的微電影。”在阿葛眼里,有分量的東西不一定很花錢,他總是提到獲過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天水圍的日與夜》,“成本幾百萬元,都是一些很生活、很簡單的場景和對話,我就依葫蘆畫個瓢,來個南桂西版的‘天水圍’。”
對于佛山的電影拍攝制作氛圍,阿葛也有自己的想法,“還處在各自閉門造車的階段。其實,像創作經歷、制作經歷、技術經驗、宣傳推廣經驗等,這些都是可以通過一些放映交流分享會來交流的。”同時,他還希望給予獨立的微電影創作人更多的機會和空間。
因為夢想而相聚
劉加鎧也是一名新銳導演,來自中山,一年前因為拍攝柳海龍廣告的事宜與阿葛認識。這次微電影《再生愛》中,他是編劇和執行導演。
“我所有的苦熬經歷都是跟阿葛一起的。”劉加鎧說,雖然他們只合作過兩次。
劉加鎧走上導演的路比較順理成章,一直是個“文學青年”,從文案策劃做到導演;從佛山起步,去過廣州、武漢、北京的影視廣告公司磨練,現在到了中山。
他的經歷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整個行業的不易。劉加鎧初出茅廬剛跟師傅學拍片的時候,剪片居然剪到吐,“是真吐,2天24小時沒合眼,猛抽煙,抽得體內五臟六腑在翻騰。很多明星表面光鮮亮麗,工作起來也是玩命,只是他們的報酬比我們高而已。我就聽說過圈子里一些人因此得肝癌的。”很多情況下,一個面臨低成本桎梏但又飽含電影夢的片子,雖說在財力上減輕了負擔,但往往會給攝制組增加難度,“因為不能影響別人的正常工作,不得不遷就多方,在中間斡旋。”
談及夢想,劉加鎧想通過拍出來的東西,去影響哪怕是小小的一部分人,激發思考,觸動改變,“多年之后,還會想起自己曾經因為這個東西而感動或反省,就足夠了。”
“《再生愛》就像一個吸盤,大家聚到一起,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該片的男主角、樂隊ME-GA主唱梁屾說。很湊巧,微電影劇本原本就是寫的一個野蠻女友重新相信愛情的故事,但并不叫《再生愛》,阿葛的拍檔陳富強看到故事后,就想起了梁屾之前的一首歌叫《再生愛》,歌詞與故事吻合,就把劇本的名字改了,并且邀請梁屾演男主角,后者爽快答應。
已經在歌唱生涯中遨游多年的梁屾是第一次出演微電影,并且擔綱男主角,“朋友剛開始跟我提起時,我還以為是要拍我的歌曲《再生愛》的MV。之前演過《新扎師兄》,所以對這個平臺也不陌生,就想鍛煉一下自己。”
梁屾的夢想觀很務實,“不求宏大,分割成一個個階段小的想法,就夠了。”
希望融入電影圈
“那一年初夏,曉明喜歡上了女生Kay。在大宇和盈芳的幫助下,曉明向Kay告白,但遭到矜持冷靜的Kay婉拒。為了讓Kay注意自己并了解自己,曉明努力學習舞蹈和籃球,并在一場校園演出中技驚四座。作為‘禮物’,Kay答應和曉明完成一次旅行。而此時,盈芳默默喜歡上了曉明……”
“同樣發生在16歲那年,同樣是菁菁校園里的初戀故事。但作為演出和制作人員的我們都是高明本地的學生,讓《夏戀曲》這部校園電影從根本上區別于《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夏戀曲》的監制、在天津美術學院油畫系就讀的大一學生鄧俊杰說。
在佛山,不光鄧俊杰,一些學生團體也在微電影的道路上馳騁了許久。他們不像影視制作公司那樣壓力重重,也不像專業演員那樣辛苦,成本更是低得驚人。因為他們的想法很純粹——拍想拍的東西,有多少資源就用多少。
《夏戀曲》是鄧俊杰和他的朋友在去年高考后的那個暑假拍攝的。三個攝影機位、6部單反相機、一部連接著相機用作DV監視器的手提電腦,40多位演員這就樣開拍了。令人意外的是,其全部花費只有兩千多元。“算是大家一起掏錢,器材有的是自己的,有的是借朋友的,所以這些已經省下很多成本;場地方面和對方協商好就可以了。也就是大家吃喝玩樂花的錢了。不過,40多個演員里面,有很多是‘打醬油’的。”
雖然鄧俊杰是學畫畫的,可在拍攝方面上手很快。去年高考畢業后,鄧俊杰的爸爸給他買了一部單反相機,他開始有充裕的時間去學習喜歡的攝影,通過看書與實踐相結合,一個月后就有一定水平了,“美術和攝影攝像是相通的,都是通過藝術表達念想。”
不過說到夢想,鄧俊杰還是想做一名畫家,有自己的工作室,周游四方,把靈感表達在畫上,“拍片方面,其實沒有往深處去想過。不過我挺想融入中國這個電影圈,然后走向國外,這是最大的夢想。”
這一代人,沒有多余的顧慮。有充分的想法了,就會立即去做。
新聞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