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傳日期:2014-07-20 23:26:18
系統分類:新聞
作品版權:原作者版權所有,禁止匿名轉載;禁止商業使用;禁止個人使用
中國畫源遠流長,其裝裱形式往往與觀看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比如卷軸和冊頁,這兩種形式小巧精致,便于攜帶,適宜三五好友圍聚觀賞。古人是如何觀賞畫作的呢?策展人吳洪亮邀請了7位藝術家,在廣東美術館與觀眾一起回歸中國畫的傳統觀看方式,品味生活藝術的韻味。
展覽傳送門:點擊這里
【我要如何參加?】
為達到最佳觀看效果,每場活動人數有限,敬請留意。
請在活動開始之前,到觀眾服務中心預約入場時間。
可預約時間段:4月9日-4月21日每天10:30,下午15:00。逢周一閉館。
咨詢電話:87351468
【哪些藝術家會出現在會客廳?】
丘挺 / 徐堅偉 / 李曦 / 丘舒曼 / 盧小根 / 林藍 / 陳衲
【我會看到的手卷、冊頁是什么?】
【手卷】
中國的手卷(卷軸)簡言之,是書畫橫幅之長者,裝裱成卷,可舒卷,不合懸掛。一般高度不過30厘米,長度可達數十米以上。一般分為迎首、畫心、尾子,三個主要部分。便于案頭展閱和臨摹,適于保藏、攜帶。
【冊頁】
冊頁則是將作品覆于單張或對折的硬紙板之上 。其尺幅不大,易于攜帶、保存。一般冊頁均取偶數,可多可少,外鑲邊框,上下加硬制材料為封面和封底,收疊成冊,也可至于匣中,欣賞時可置于案上或手中。
【為什么要用這樣的形式觀看手卷、冊頁?】
策展人吳洪亮認為,中國傳統手卷與冊頁的雅賞方式,通常由作者或品評人親自打開,與三、五觀者分享,張開的寬度不過兩臂之間,與眼睛的距離不過一米。現代的美術館將作品懸于墻上或置于展柜之中,如此的觀看方式自然適應了美術館的“公共性”要求,但是否也無形中改變了作品原本的狀態?或使作品所傳達的信息有所缺失?基于這樣的疑問,我們嘗試將手卷、冊頁在美術館里以中國的傳統方式與觀者分享。甚至從進入時的主題表達到茶室小憩,再到共賞品評,整個的展覽空間也被建構成立體的長卷。
【觀眾聲音】
+ 老蔣:精彩的手卷,真得就這么近看,什么也不隔著,甚至打開、卷起來的過程都不能少。如果沒有這次看展覽的經驗,誰說手卷一定得怎么怎么看,我肯定覺得是裝神弄鬼。
+ 甘學軍:在平時忙碌的生活當中,一些不覺得的東西我們在這里覺得了。
+ 大樂:久違了,“傳統”!原來在都市中,也是可以“傳統”的!
【策展人語】
此展名為“觀”。觀,在中文里,首先是看,再有是指景象或樣子,還可解釋為對事物的認識或看法。在這三個含意里,既有對客觀世界本身的表述,也有從主觀角度關照客觀世界的狀態,更可理解為主觀對外界所存在的景觀、現象所表達的態度與形成的觀念。因此,這是一個關于“觀”的實驗性展覽,也是一次策展人、藝術家與美術館共謀的游戲。
游戲的形式近于中國的“雅集”,通過觀賞丘挺、徐堅偉、丘舒曼、盧小根、林藍、李曦、陳衲七位藝術家極具傳統又富于個性的手卷、冊頁,嘗試帶觀眾體驗中國藝術特有的欣賞方式。展出作品僅有手卷與冊頁,來賓均為預約。觀者將在現場與藝術家、策展人體驗親自展卷賞畫、共同品茗清談的雅趣。
新聞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